博物致知,文以化成。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汕頭海關圍繞“博物館的力量”主題,聯合地方院校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教育課——汕頭技師學院師生走進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從陳設精致的展覽中沉浸式感受博物館投影歷史、促進文化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聽著講解員娓娓道來,師生們參觀了“潮海關舊影”專題展,循著展館的展陳脈絡,從豐富的館藏展品和圖文影像資料中探尋汕頭開埠史、潮汕革命史,感受汕頭“百載商埠”的滄桑變化,在一個個紅色故事中追尋信仰之光。
“你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什么?它有什么歷史意義?本次活動你最大的感受、收獲是什么?”在帶隊老師的提問下,一場熱烈的現場互動隨即展開……
“原來文學大師郭沫若在‘潮汕七日紅’期間擔任過潮海關監督”“海關關員們維護經濟安全、嚴防疫情輸入的圖片,撼動人心也予人希望”……同學們爭先恐后說出所見所思,海關關員在一旁輔助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領悟展品背后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覺得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開展這樣的參觀活動很有意義,每一件展品都在‘講述’著它與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百年海關鐘樓,見證了中國從被迫開放到主動開放、對外貿易發展的歷史變遷。這是文物之光,帶給我們思想啟迪。”領隊老師李曼婷表示,今年3月份,該學院與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共享紅色文化資源,聯合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黨員教育實踐、青年志愿服務等事項,為該校學生在研學實踐中了解潮汕外貿發展史、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更多鮮活的教材。
“我們堅持展教結合,充分發揮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為‘思政金課’,立德樹人,幫助參觀者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引導青年主動當好紅色基因的弘揚者、傳承者、踐行者。”陳列館管理科科長盧驃介紹,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的前身是潮海關辦公樓,是目前全國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早期海關鐘樓之一,也是汕頭小公園開埠歷史文化街區首個在原址建筑保育活化成功并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擁有珍貴展品實物和照片多達1000多件。
作為當地“追尋紅色足跡,牢記初心使命”學習教育旅游經典路線之一,該館將海關不可移動紅色資源作為黨建陣地,積極向社會公眾開放,不斷豐富展品,深度挖掘展品背后故事,吸引公眾了解海關歷史、傳播海關文化,給觀眾以知識、思考和啟發。去年以來,該館線上線下服務民眾逾萬人次。(李志雄/文)
崛起中的“陽光海淘”中山海關連續查獲兩起旅客違規攜帶瀕危動植物制品進境案海關牽線 電商助力 村民不再愁賣菜海關提醒國外“特產”別隨意帶代理PC塑膠粒進口清關北京海關助力270名香港小學生游學團通關南京海關開展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處置演練電子印章功能啟用青島海關實現行政審批網上全流程辦理